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优秀作文 >  节日作文 >  重阳节作文 >

重阳节手抄报--重阳糕的文化寓意

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糕点;顾名思义,乃夏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节物。此糕的制作方式和食用习俗,因地而异,关于它的源起和民俗文化的寓意,也有多种说法。

一般认为重阳糕源起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称,汉代时,汝南人桓景师从费长房学仙。某日,费长房告诉学生:九月九日有大灾降临你家,可教家人缝制布囊,内盛茱萸,系之臂上,届时登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桓景依言行事,果然无恙。后人仿效,遂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饮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重阳节俗。约自宋代起,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载籍,如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其后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标纸彩旗,曰‘ 花糕旗‘。”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 (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耳,用意则仍在避祸。

一说重阳糕之文化意义着重在糕字上,即借此谐音以及制糕之各种佐料的谐音,表现呈祥纳福的祝吉。如明谢肇淛《五杂俎》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称,民间习俗,于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又宋佚名《岁时记》称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已见对糕之佐料饰物的谐音表达。《帝京景物略》等风俗史料皆有重阳日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的记载,民间迄今流行九月九,搬回闺女歇歇手的谚语,所食花糕中的枣、栗、瓜子(仁)等佐料或糕面上蛮王狮子(宋周密《乾淳岁时记·重九》) 等图案,隐含着少妇向娘家乞求早生儿子之祝吉的动机。所有这些,均是古人九日作糕之意。

一说九月初九食糕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刘宾客嘉话录》里载有袁德师因父讳高而不敢随九日出糕之俗的笑话;《唐六典·膳部》中,亦有九月九日麻葛糕的记载,惟无重阳节物之名。其道理固如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所云: “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就是说,古人以九月黍谷成熟,因而用之蒸作糕点一类的食品祭祀先人并荐神尝新,吕原明《岁时杂记》称二社(即春社、秋社)、重阳尚糕食,而重阳为盛,恰能勾画出重阳糕的原型就是前人在春秋两次社祀中用以奉享祖神的祭物。又据《隋书·五行志》载,在南北朝时,民间有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的童谣,益知此俗由来已久,只是到了唐宋时代,随着重阳节习俗的流行,才演变成为该节日的专有食品。惟其喜贺秋成的民俗涵义仍留存许久,观陆游旋压麦糕邀父老“之诗及吕氏”二社……尚糕食的记载等可证。

又有一说,谓重阳糕的源头是先秦的食品“蓬饵”。“蓬”即蓬子,蒿类植物;饵即富于黏性的食品,现代汉语辞书多释为“糕饼”,因知蓬饵就是用蓬子掺和米粉做成的糕饼状的食品。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记汉高祖刘邦的侍女回忆宫中旧事,有“九月九日……食蓬饵”之语,推想此俗不会始于汉初,当为先秦的传统。《礼记·内则》: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孔颖达疏曰:蓬是御乱之草。这一认识,正与《西京杂记》卷三谓食蓬饵以祓妖邪的解释相扣合。故知九月初九食蓬饵的本意是驱邪祓妖,而此俗演变为宋代的重阳食糕后,它的原初涵义却被湮没了。

还有一说,见于敦煌发现的唐代卷子《杂抄》(斯五七),是说古时帝喾有子名尧,八岁封为唐侯,十二月八日升位。某年九月初九,唐尧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用面米和酒招待。面米尚未送到,帝喾去世了。于是百官推戴唐尧继位,因要为帝喾服丧,不能饮酒,就改用白米和胡麻做成白米面团、糕饼等食品,在诸侯拜会新主时食用。从那以后,白米面团和糕饼便成九月九日的专有食品,不令断绝。有人认为《唐六典·膳部》所谓九月九日的麻葛糕,就是从这种白米面团和糕饼演变而来;又《食谱》谓张手美家重九(制)米锦糕者,所取原料为米面、胡麻等,只是制法不同耳。准此,九月九日食糕的原始涵义似乎又是对唐尧登位的纪念了。

此外,我国南方彝、白、侗、畲、布依、土家、仫佬等少数民族同胞也有在九月初九过节并吃糕饼一类黏性食品的习惯,但相关的风俗风物传说却各有不同。如贵州锦屏、剑河、天柱一带的侗族人民,过重阳节都要打糯米粑吃,相传是纪念侗家民族英雄姜映芳率领起义军反抗官府取得胜利;而湘西土家族的节日打糯米粑,则有辟恶禳灾之意。总之,诸说纷呈,难以一统,这块重阳糕吃下去到底有何意义,只好凭各人的感悟去体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