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

《看雪》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和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中国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纸做的雪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上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雪》。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了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生:我知道了中国台湾是我国的领土的一部分,地理位置优越,地貌复杂,那里物产丰富了,我们称它为宝岛。那里属于属亚热带气候,一年四季气候温暖,气温在12~18度,很难看到雪的,不像北方气候寒冷,冬天有雪花飞舞。

2、出示动画图1,师:是啊。当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板书:中国台湾

生:雪景真美啊!雪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们怎么从来没看见过雪呢?到底哪儿可以看到雪呢?

二、读悟课文3~11自然段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所想的所说的和同学们一样了,请大家打开书p52页,自由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把课文中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大家边读边想:他们的话该怎么读呢?

1、检查初读:(1)师:老师也找了找,是这几个句子吗?大屏幕出示四个问句。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试探性问)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惊讶的语气)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好奇、猜测)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迫切希望、无限向往)

(2)生齐读四个问句。

(3)师:怎么才能把这几个句子读好呢?

生:我认为读句子时要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读错字,不数读。

生:我还认为,读书时要注意长句的停顿,问句要注意语气上扬。

(4)师:你们的建议真好!现在我们就把他们放回课文中,注意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建议,联系上下文再边读边想,他们的话到底该怎么读呢?还可以和同伴商量商量。

(5)指名读,生评议交流。

2.创境朗读。

(1)师:孩子们,现在我们都来做做演员,好吗?你们扮演的角色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我呢?就是那位“老师”,现在,我们正式登台表演了。谁先来问问老师?

(2)指名读第一个问句。

师:请生评议。你们觉得他读得好吗?为什么?

生:他读出了好奇、试探性的语气。我们是想从老师那知道哪儿有雪。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指名读。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3)师:看见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孩子们很惊讶,很奇怪,也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谁还想接着往下问?“您是在哪儿见过的”还有谁也想问问老师?

师:你读得不错,说说你现在心里怎么想的?

生:我真没想到老师看到过了!

再指名读,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弄清问题,老师是不是真看到雪了。会不会是撒谎吧

生练读,让生带着各自的想法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问句“您是在哪儿见过的”,老师出示地图,顺手指地图上的北京回答:小时候,在我的故乡。板书:北京4页,当前第11234

(4)接着问第三个问句。

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生:我在想:您的故乡在哪儿?很远吧?雪景一定很美吧?……

谁想问呢?指名读“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这儿”指哪儿?(中国台湾)

师:北京离中国台湾很远吗?谁能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

生:远。我查找过资料,有一两千公里。坐飞机也要飞两个多小时。

师:谁还想问?大家齐问吧“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回答:不算太远。

师:可这位老师为什么说“不算太远”?

生:因为那位老师的故乡在北京,他走过这条路,所以觉得不算远。

生:因为老师很希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去北京看雪,所以说不算太远。

生:老师知道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想到北京看雪,再远的路也应该不算远。

师:说得真好!老师说完,就接着给孩子们讲起玩雪的情景……

①师描述:冬天的北京,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②同学们,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你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③第9自然段有几句话?喜欢其中第一句的同学来读读吧,指名读。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为什么画这些词语呢?

生:我画了“飘、铺、披”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我看出来,老师特别喜欢雪哩!这美丽的景色是雪花带来的啊。

生:我画了“银装、雪毯、洁白”,我觉得这些词把雪景写得很美。

生:我喜欢“洁白”这个词语,但是和他们的感受不一样。因为看到这个词,我就想起了“白鸽”,因为白鸽不是象征和平吗?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我希望世界和平,中国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们就能早日来到北京看雪了。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你们真会读书。你们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体会)读出来。

全班同学齐读一遍,注意:边读边想象看到的雪景,这样就会读得更好了。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告诉你们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在这儿了。

④出示动画雪景2

师:请生看大屏幕,你们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

谁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树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就是银装。

师:哦,原来这样啊,白雪落在树上,厚厚的一层,就像给树木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真形象,那雪毯呢?又藏在哪里?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踩上去软软的,很舒服,就像毛毯一样。

师:哇!你真棒!掌声欢送他上位。

师:这下老师可有一个新问题,你们看课文中说天上“飘”着雪花,我能不能用“落”下雪花,也很美啊?可以吗?

生:不一样的,飘是轻轻的飞扬,落是掉下来。

师:飘是轻轻地飞扬?我要拿朵小雪花来试试看,是不是像你的那样(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纸雪花演示)

师:嗯,你们看他说的对不对啊?生:对

师:那如果是雨点,我们还用雨点飘下来吗?

生:不是,用落下来,雨点速度很快,不能用飘。

师:真不错,既然雪花是轻轻地,随风飞扬着飘下来,那我们应该怎么样读这句话呢?

生:声音要轻,还要读得慢

师:你读读看,生读

师:真动听,那我们就连起来把这一句读一读

⑤学习第9自然段第2句,谁来读?

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去年冬天,那罕见的大雪持续半月之久,大家还记忆犹新吧?一夜间,大雪把大地上的一切都覆盖了,清晨,当你推开窗子看着洁白的一片时,你和家人,或者和小伙伴做过什么呢?指名说。4页,当前第21234

说说你现在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再练习读一读这句话,好吗?指名读。

同学们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边读还可以边加上动作。

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请站起来再读读,边读边想象边做动作。

师:你们读得真好!从你们的动作表演,感情朗读中,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粉装玉砌的冰雪世界。老师也仿佛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时代,我们在雪地里尽情地玩耍,嬉戏,我们是多么开心,多么快乐!现在,让我们想看雪吗?

⑥出示雪景,生欣赏

师:说说欣赏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

(5)此时此刻,你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生:老师,我们也想看到真的雪,你能带我们到您的故乡去感受一下吗?那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啊!

师:是啊。那我们去看看同学们怎么问老师的,出示问句4: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哪位同学想把这里读读?谁还想读呢?

师:孩子们为什么要“争着问”?你们也学学“争着问”吧。

(6)指导读好最后一自然段

    师范读。师:“那里”指什么地方?“你们”、“他们”分别指谁?

全班交流讨论解决:“深情”是什么意思(感情深厚)?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她心里在想什么?

生:老师也是生在北京,长在中国台湾,时隔多年,祖国大陆的变化日新月异,老师多想回去看看,远在北京的亲人也在无时不在思念着她,但因为海峡阻隔,他们久久不能团聚。

生:今年,我们国家成功举办两个盛大的奥运会,全新的北京让世界人民耳目一新,中国人的热情更是让外国人难以忘怀,而祖国宝岛台湾迟迟不能回来,因此,老师心中充满热切的期盼……板书:盼望

3、师生合作表演读。

师:刚才我们扮演的角色还比较到位,现在我们再合作表演读读3~11自然段,请一名学生读叙述的部分。

师:这次我们合作成功,让我们表扬表扬自己吧!

4、角色朗读。

现在,同桌分角色读读课文,两人分别读老师和孩子们的话,试试看谁读得最好。

全班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男生当“老师”,女生当“中国台湾小朋友”。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总结:师:同学们,今天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祖国宝岛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他就像祖国妈妈失散多年的孩子没有回到她的怀抱,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中国台湾的孩子们向往北京,我们也盼着中国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看飘飞的雪花、可爱的雪人和迷人的北京风景,我们还想和他们一块玩儿哩!同学们,我们和中国台湾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2、说话练习

(1)同学们,你们想邀请中国台湾小朋友来北京吗?把你要对他们说的话,说给大家听听,然后再写下来好吗?

(2)也可以把你玩雪的的快乐情景写下来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快乐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歌曲《北京欢迎你》,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那带上我们的热情一起对中国台湾小朋友发出我们的真挚的邀请吧?(播放《北京欢迎你》乐曲)

四、板书设计:         

 12看雪

中国台湾                       北京4页,当前第31234

                   盼望

教学反思:

上完课,我的心里重担也全部卸下,疲惫也随之而去。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我坚信,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4页,当前第41234